如果你和我一樣,從小被電影台的香港電影瘋狂重播洗禮,你大概對電影裡經常出現的「公雞碗」有點印象。
無論新舊器皿我都喜歡,特別是背後有故事的那一種。
器皿能說的故事實在太多了,無論從器皿方向去瞭解,或從食物面向來深入,都會使得你更加喜歡那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。
我在過去出版的《設計,在韓食》裡頭曾提過,韓國在古代時的器皿與飯饌數量都是顯現社會地位,這在當時甚至是「必須」有所區分。
廣東餐桌也是如此有趣,曾經從餐具款式和圖案到餸的數量,都講究過,只不過隨著時代改變,香港的繁榮更加使得人們講求效率與速度。
不可否認,效率洪流的急迫感,沖淡了香港對飲食的器皿講究。在租金與薪資昂貴的香港,店家的生存成本更龐大,更不可能有閒去深究器皿背後所代表的含義,而去增加時間成本在內。
在香港生活的我們都明白,那是無法責怪的無奈。
不如,這篇就讓讓我這個非本土香港人,輕鬆地淺聊,自己所知道的那些香港器皿的事。
或許說得不夠透徹,也希望能有更瞭解的人一起交流。
不然,來湊湊公雞碗的熱鬧,何妨?
**本文於 2017 年刊於 Lavie名家專欄, 2020年於自站更新補充部分內容,未經授權禁止節錄、 編輯、修改與取用圖文。:) 如果這篇文章的知識對你有幫助,歡迎按下分享,轉貼出去。**
https://www.nam-nam-nam.com/food-culture-and-story/hk-cock-bowl